zip函数的作用(带你理解zip函数的工作流程)

 分类:IT知识时间:2023-05-21 07:31:06点击:


理解zip函数的工作流程

zip函数是Python的内置函数,在拙作《跟老齐学Python:轻松入门》有一定的介绍,但是,考虑到那本书属于Python的入门读物,并没有讲太深。但是,并不意味着这个函数不能应用的很深入,特别是结合迭代器来理解此函数,会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。同时,能够巧妙地解决某些问题。

本文试图对zip进行深入探讨,同时兼顾对迭代器的理解。

一、理解zip函数

看下面的操作。

>>> list(zip([1, 2, 3], ['a', 'b', 'c'])) [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] 复制代码 

[1, 2, 3] 和 ['a', 'b', 'c']是列表,所有列表都是可迭代的。这意味着可以一次返回一个元素。

zip函数最终得到一个zip对象——一个迭代器对象。而这个迭代器对象是由若干个元组组成的。

那么这些元组是如何生成的呢?

对照上面的代码,从开始算起。按照Python中的技术习惯,开始的那个元组是用0来计数的,即第0个。

  1. 第0个元组中索引为0的元素,来自于zip函数第0个参数([1,2,3])当前指针所指的值,刚开始读取,那就是1;
  2. 第0个元组中索引为1的元素,来自于zip函数中第1个参数(['a', 'b', 'c'])当前指针所指的值,也是刚刚开始读取,应该是a;于是组成了zip对象的第0个元组(1, 'a')。
  3. 第0个元组中索引为2的元素,来自于zip函数中第2个参数——没有第二个,上面的参数总共有0、1两个。那么这个元组就组建完毕了,也就没有索引为2的元素。接下来再组建下一个元组,按照这里的计数顺序应该是第1个元组。
  4. zip对象第1个元组中索引为0的元素,来自于zip函数第0个参数当前指针所指的值。注意,因为上次已经度去过1了,这时候对应的值是2。
  5. 同上面的道理,这时候指针所指的值是'b'。于是组成了zip对象第1个元组(2, 'b')。
  6. 如此重复,就得到了最终的结果。

请注意上面的叙述,如果把元组中的组成对象来源概括一句话,那就是:元组中的第i个元素就来自于第i个参数中指针在当前所指的元素对象——请细细品味这句话的含义,后面有大用途。

对于zip函数,上面的过程,貌似“压缩”一样,那么,是否有反过程——解压缩。例如从上面示例的结果中分别恢复出来原来的两个对象。

有。一般认为是这这么做:

>>> result = zip([1, 2, 3], ["a", "b", "c"]) >>> c, v = zip(*result) >>> print(c, v) (1, 2, 3) ('a', 'b', 'c') 复制代码 

这是什么原理。

result应用的是一个迭代器对象,不过为了能够显示的明白,也可以理解为是[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]。接下来使用了zip(*result),这里的符号*的作用是收集参数,在函数的参数中,有对此详细阐述(请参阅《跟老齐学Python:轻松入门》)。

>>> def foo(*a): print(a) ... >>> lst = [(1,2), (3,4)] >>> foo(*lst) ((1, 2), (3, 4)) >>> foo((1,2), (3,4)) ((1, 2), (3, 4)) 复制代码 

仿照这个示例,就能明晰下面两个操作是等效的。

>>> lst = [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] >>> zip(*lst) <zip object at 0x104c8fb48> >>> zip(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) <zip object at 0x104f27308> 复制代码 

从返回的对象内存编码也可以看出,两个是同样的对象。

既然如此,我们就可以通过理解zip(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)的结果产生过程来理解zip(*lst)了。而前者生成结果的过程前面已经阐述过了,此处不再赘述。

原来,所谓的“解压缩”和“压缩”,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。豁然开朗。

其它常用函数

除了zip函数,还有一个内置函数iter,它以可迭代对象为参数,会返回迭代器对象。

>>> iter([1, 2, 3, 4]) <list_iterator object at 0x7fa80af0d898> 复制代码 

本质上,iter函数调用参数的每个元素,然后借助于__next__函数返回迭代器对象,并把结果集成到一个元组中。

内置函数map是另外一个返回迭代器对象的函数,它以只有一个参数的函数对象为参数,这个函数每次从可迭代对象中取一个元素。

>>> list(map(len, ['abc', 'de', 'fghi'])) [3, 2, 4] 复制代码 

map函数的执行原理是:用__iter__函数调用第二个参数,并用__next__函数返回执行结果。在上面的例子中,len函数要调用后面的列表中的每个元素,并返回一个迭代器对象。

既然迭代器是可迭代的,就可以把zip返回的迭代器对象用到map函数的参数中了。例如,用下面的方式计算两个列表中对应元素的和。

>>> list(map(sum, zip([1, 2, 3], [4, 5, 6]))) [5, 7, 9] 复制代码 

迭代器对象有两个主要功效,一是节省内存,而是提高执行效率。

典型问题

有一个列表,由一些正整数组成,如[1, 2, 3, 4, 5, 6],写一个函数,函数的一个参数n表示要将列表中几个元素划为一组,假设n=2,则将两个元素为一组,最终返回[(1, 2), (3, 4), (5, 6)]。

如果用简单的方式,可以这样写此函数:

def naive_grouper(inputs, n): num_groups = len(inputs) // n return [tuple(inputs[i*n:(i+1)*n]) for i in range(num_groups)] 复制代码 

测试一下,此函数能够如我们所愿那样工作。

>>> nums = [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] >>> naive_grouper(nums, 2) [(1, 2), (3, 4), (5, 6), (7, 8), (9, 10)] 复制代码 

但是,在上面的测试中,所传入的列表元素个数是比较小的,如果列表元素个数很多,比如有100万个。这就需要有比较大的内存了,否则无法执行运算。

但是,如果这样执行此程序:

def naive_grouper(inputs, n): num_groups = len(inputs) // n return [tuple(inputs[i*n:(i+1)*n]) for i in range(num_groups)] for _ in naive_grouper(range(100000000), 10): pass 复制代码 

把上面的程序保存为文件naive.py。可以用下面的指令,测量运行程序时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和耗费的时长。注意,要确保你本地机器的内存至少5G。

$ time -f "Memory used (kB): %M\nUser time (seconds): %U" python3 naive.py Memory used (kB): 4551872 User time (seconds): 11.04 复制代码 

注意:Ubuntu系统中,你可能要执行 /usr/bin/time。

把列表或者元素传入na?ve_grouper函数,需要计算机提供4.5GB的内存空间,才能执行range(100000000)的循环。

如果采用迭代器对象,就会有很大变化了。

def better_grouper(inputs, n): iters = [iter(inputs)] * n return zip(*iters) 复制代码 

这个简短的函数中,内涵还是很丰富的。所以我们要逐行解释。

表达式[iters(inputs)] * n创建一个迭代器对象,它包含了n个同样的列表对象。

下面以n=2为例说明。

>>> nums = [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] >>> iters = [iter(nums)] * 2 >>> list(id(itr) for itr in iters) # 内存地址是一样的 [139949748267160, 139949748267160] 复制代码 

在iters中的两个迭代器对象是同一个对象——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结合前面对zip的理解,zip(*iters)和zip(iter(nums), iter(nums))是一样的。为了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进行说明,就可以认为是zip((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), (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))。按照前文所述的zip工作流程,其计算过程如下:

  1. 第0个元组中的第0个元素,来自于第0个参数中指针当前所指对象,是1;
  2. 第0个元组中的第1个元素,来自于第1个参数中指针当前所指对象,特别注意,两个参数是同一个对象,此时指针所指的是2。
  3. 第0个元组中的第2个元素,来自于第2个参数——没有。于是乎得到了元组(1, 2)。
  4. 接下来是第1个元组中的第0个元素,来自第0个参数中指针当前所指的对象,还是因为同一个对象的元素,此时指针所指的是3。
  5. 依次类推,得到(3,4)等元组。
>>> nums = [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] >>> list(better_grouper(nums, 2)) [(1, 2), (3, 4), (5, 6), (7, 8), (9, 10)] 复制代码 

上面的函数better_grouper()的优点在于:

  • 不使用内置函数len(),能够以任何可迭代对象为参数
  • 返回的是可迭代对象,不是列表。这样更少占用内存

把上述流程保存为文件better.py。

def better_grouper(inputs, n): iters = [iter(inputs)] * n return zip(*iters) for _ in better_grouper(range(100000000), 10): pass 复制代码 

然后使用 time在终端执行。

$ time -f "Memory used (kB): %M\nUser time (seconds): %U" python3 better.py Memory used (kB): 7224 User time (seconds): 2.48 复制代码 

对比前面执行 naive.py,不论在内存还是执行时间上,都表现非常优秀。

进一步研究

对于上面的better_grouper函数,深入分析一下,发现它还有问题。它只能分割能够被列表长度整除的列表中的数字,如果不能整除的话,就会有一些元素被舍弃。例如:

>>> nums = [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] >>> list(better_grouper(nums, 4)) [(1, 2, 3, 4), (5, 6, 7, 8)] 复制代码 

如果要4个元素一组,就会有9和10不能分组了。之所以,还是因为zip函数。

>>> list(zip([1, 2, 3], ['a', 'b', 'c', 'd'])) [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] 复制代码 

最终得到的zip对象中的元组数量,是参数中长度最小的对象决定。

如果你感觉这样做不爽,可以使用itertools.zip_longest(),这个函数是以最长的参数为基准,如果有不足的,默认用None填充,当然也可以通过参数fillvalue指定填充对象。

>>> import itertools >>> x = [1, 2, 3] >>> y = ["a", "b", "c", "d"] >>> list(itertools.zip_longest(x, y)) [(1, 'a'), (2, 'b'), (3, 'c'), (None, 'd')] 复制代码 

那么,就可以将better_grouper函数中的zip用zip_longest()替代了。

import itertools as it def grouper(inputs, n, fillvalue=None): iters = [iter(inputs)] * n return it.zip_longest(*iters, fillvalue=fillvalue) 复制代码 

再跑一下,就是这样的结果了。

>>> nums = [1, 2, 3, 4, 5, 6, 7, 8, 9, 10] >>> print(list(grouper(nums, 4))) [(1, 2, 3, 4), (5, 6, 7, 8), (9, 10, None, None)] 复制代码 
除注明外的文章,均为来源:老汤博客,转载请保留本文地址!
原文地址: